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彭森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过去的一年,我国在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和突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海南、深圳、浦东、浙江等一批历史条件下的综合改革开发试验区、示范区、引领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国市场主体总数超过1.5亿户。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在打破行政垄断、推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大力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全年进出口外贸增长21.4%。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新增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新举措等等。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展望新的一年,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冲突兵戎相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安全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2022年宏观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世纪疫情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由1、2月的低水平流行,到3月以来“多线扩散,局地爆发”,对经济负面影响极大。据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2月份国民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2.2%,比去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7%,比上年12月加快5个百分点。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上游产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高,中下游企业压力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突出,去年关门停业640多万户,目前城镇失业率达到5.4%。2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出现历史罕见的负增长,企业中长期信贷降幅也达10年最低。此外,防范化解隐性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国内经济稳增长压力巨大。面对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两会”提出今年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各部门正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落实措施,着力构建经济增长的良好预期,为“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这里我想强调两点:一是实现5.5%的年度发展目标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相对去年8.1%的增速,5.5%的目标并不保守。如以2019年为基数,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速只有5.2%;去年三、四季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分别只有4.9%和4.0%。今年一季度受下降惯性与疫情影响,恐怕统计数据会比较难看。二是如何理解“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压力大,稳定是大局但不是目的,稳是为了确保进。稳中求进,没有进,稳就没有意义。总理讲,现在要爬坡过坎,共克时艰。总书记讲过,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坡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那么如何进呢?答案很明确:改革。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场化改革仍是克服当前问题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心,必须坚持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不断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总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明确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真刀真枪推进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
在“十四五”时期,为解决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绝不能走计划经济的回头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我这里再补充几个例子:第一,王小鲁、樊纲同志发布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已经持续了23年,共九份报告。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依据这份报告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排名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高度相关、高度重合的。第二,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讲,全要素生产率是在扣除了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其余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因素部分。一般是指科技创新或者叫作广义技术进步因素。周教授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中国的广义技术进步因素是一个常量,每年平均的贡献在1.0%左右。而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是来自于加大改革力度所释放出来的被旧体制禁锢的发展潜能。据他计算,改革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49%。当然计算方法和结论可以见仁见智,但这项研究用实践数据有力地证明体制变革、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支撑作用。第三,去年三四季度许多地区出现了能源紧张,拉闸限电限产现象严重。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市场煤、计划电模式,使部分能源产品的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定价。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采取措施增产保供,同时坚持用市场化改革的手段破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大胆推出了燃煤电力上网价格市场化的方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理顺煤电关系,很快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上述几例表明,当前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来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稳中求进,还是要靠改革。
“十四五”时期的改革任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二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三是推进要素市场化的配置改革,四是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五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五个方面的改革中,当前需要大家高度关注、抓紧研究的,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一项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2022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体现了中央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和对今年改革任务的导向。我应邀专门为这项改革任务写了解读文章,刊发在1月3日《经济日报》头版。在我看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就是要突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和创新。要根据不同要素的属性、市场化成果的差异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通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