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之初,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迅速席卷全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决胜毋庸置疑。
痛定思痛。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发生的三次大的疫情之中,中国就占了两次。究其原因、根源、问题出在哪儿,必须引起国人的重视和反思。除了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必补的硬软件短板之外,无不与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习俗有关。如果我们总是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更深层次上找原因,难免会在举全国之力取得此次新冠疫情阻击战胜利之后,再在其他某一时刻、某一地点发生其他新的不可预见的灾难。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以为中国人的传统聚餐方式和每逢农历正月必过春节的传统生活习俗,到了改革、改变和调整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聚餐方式,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宾馆餐厅迎来送往亲戚朋友,大家都是围着一个餐桌,对着餐桌上的盘子碟碗,你一筷我一筷的食之,且边吃边说,话语似乎比常态下更多了,特别是几杯酒水下肚之后,说话更增添了几分热情。至于一桌人的健康状况如何,无人知晓。目前,人们已发现有30多种明确能致人疾病并有流行的传染病,在这种状况下,假如存在有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尚在潜伏期,或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尚未完全治愈的病人,情况显而易见。仅从近30多年来全国发生的大的疫情看:1988年,因食毛蚶引发的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共有29万人染病;2003年,因食果子狸由广东引发,并快速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的非典型肺炎(英文名:SARS),中国大陆临床确诊5300多例,死亡300多例;2020年,因再一次食用野生动物,由武汉发生并快速扩散全国乃至部分国家的新冠病毒肺炎,到2020年2月22日,致使中国大陆临床确诊76300多人,死亡2300多人,教训极其深刻。
我们看到,上述3次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无不与饮食有关,其推波助澜也一定与中国人习惯聚餐有关。甚至在新冠肺炎之初,武汉百步亭社区还举办了一次万家宴,据说这样的活动已举办过20年,这究竟是文明还是低俗?无人问津、无人思虑。针对这样的传统生活方式,我们决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积极学习借鉴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实施分餐制的好做法,率先从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和大专院校等团体做起,不断加大宣传分餐制的好处,只有从源头上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根治疫情;还可以通过奖惩和建立相关制度的办法予以推广,进而逐步深入民心。
无独有偶。2020年2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第八期“疫期读书”,刊发了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呼吁文章。他提出的改变中国人“吃野生动物的丑陋习惯、中国式聚餐和饭局中的不健康习惯。”应该说,和我的认识不谋而合,特别是他在文章中提出的:“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每逢年底,正是流行病发作的季节,几乎全国出动过大年,这个始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也到需要改革时候了。”让我觅到了知音。
对于中国人一直以来传承的每逢农历正月必过春节的传统生活习俗是否应该改变,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发出过感叹。一度就此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拟予以研究,后来由于方方面面的阻力放弃了。当时,是基于每年春节前后,恰逢冬季多雪时期,北方多地因道路结冰侧滑造成诸多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致使几家欢乐几家愁,把一个原本希望家人团圆的节日过成了不少家庭亲人别离的日子。出于这样考虑,我希望将中国传统春节家人大团圆的日子由正月初一改到农历正月十五或者二月二,把除夕和大年初一作为一个与端午、中秋一样的正常节日放假一两天即可。为此,我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若不影响南方农时和春季学生开学,可直接将二月二确定为春节。这样一来,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二月二是每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这一传统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二月二已春回大地,更有利于人们的出行,可与中国人踏青赏景的习俗结合起来,对推动各地春季旅游效果更佳;三是北方冬季雪天路滑时段已过,将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节日往返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如若影响南方农时和春季学生开学,可考虑将春节调整到正月十五,将央视春晚可与元宵晚会合并演出。究竟如何调整,还需深入南北、横贯东西做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把道理说透、理由说足,在取得大多数人同意后,再以法定节假日的形式确定下来。
回望这些年中国大地发生的大的传染病疫情,一次比一次传染面广、一次比一次影响巨大、一次比一次惨烈,无不与春节前后人员流动有关。当我们直面生命与传统节日的时候,生命高于一切。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起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春节确实到了该认真研究、认真考虑调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