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人们在关心疫情的同时开始思考此次疫情到底会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短短一个月,武汉的疫情影响面之大超乎想象,蝴蝶效应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1月31日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然而疫情的蔓延给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往暂时蒙上了一层阴影。
人们开始担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湖北多地“封城”,全国延长春节假期,各地企业延后开工,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线下消费陷入停滞。1月20日之后,疫情形势急转,原先已经预订满的餐厅,纷纷接到取消用餐的退单。整个春节居家隔离,餐饮业一片萧条。不仅是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严重依赖线下的服务业都受到严重打击,收入几乎是断崖式下跌。2019年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10050亿元,旅游业收入5139亿元。2020年春节假期10天,消费几乎停摆,零售和餐饮业收入锐减,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旅游相关行业陷入冰冻状态。专家估算,仅零售、餐饮和旅游市场的直接损失就超过1万亿元。很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可能仅能保证两三个月的运行,现在一些行业基本停滞,没有收入和现金流,而房租、利息、人员成本等必须支出,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压缩成本,很可能就倒闭了。
疫情的影响从服务业延伸到制造业已经不可避免。
首先是制造业成本上升。这次疫情爆发在春节假期,国家延长假期,企业停工停产,工人返工延迟,房地产、基建、工业生产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因停工停产造成的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库存成本都会上升。其次是国际市场可能受阻。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人们对进出口贸易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世界卫生组织虽然 “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但随后多个国家发布旅游警示,关闭与中国接壤边境,部分取消与中国的往来航班,甚至限制14天内到过中国的非本国公民入境,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物理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阻隔。对制造业最直接的影响是货物贸易出口。除了出口,可能受到影响的还有全球供应链。一些国家采取关闭边境、拒绝中国人入境、取消航班等措施,也使得部分在产业链上依赖进口设备和配件的产业,都将受到影响。即使在国内市场,因为疫情防控限制物流、人流流动,也会让不少企业的供应链遭到挑战。
全球贸易受阻,将会对很多产业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因此改变竞争格局,而“中国制造”正是中国在全球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品牌。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日前就抛出了中国疫情“有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冷血言论,正说明了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短期影响严重,不必担心长期趋势
简单来看几组数据的对比。2003年,中国GDP总量13.6万亿元,2019年的GDP总量已经超过99万亿元。200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2019年,服务业占比已经接近60%。经济规模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抗击风险的能力完全不同。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则要两分来看:一是经济结构更优化,抗风险能力更强;二是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看似服务业受冲击,对经济影响也大,但还应该看到服务业内部的结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服务业已占相当比例,而这一块受影响较少,甚至部分线上服务大幅增长。
最根本的因素是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已今非昔比。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内生性较好的经济结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体系完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经济质量稳步提升。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会改变。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这次抗击疫情中表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企业家群体更加成熟、更有担当,在恢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国家的强力动员下,民营企业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和17年前相比,民营经济的力量明显壮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已是公众耳熟能详的“56789”。中国经济治理结构中,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在疫情发生后,采取果断措施抗击疫情,引导群众保持客观理性,利用“看得见的手”密集出台一系列稳定经济和精准帮扶企业的政策措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在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下汇聚成合力,使得中国经济具备了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面对疫情的冲击,企业该如何应对?
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应该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而非环境的约束。每次危机都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也给商业带来改变的契机。2003年非典,阿里巴巴在公司被隔离、全员居家办公的情况下推出淘宝,京东也在彼时被迫转型线上商城,这开启了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此次疫情,一定也会带来一些影响深远的改变,企业家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应该敏锐地关注到市场的积极变化。
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型。此次疫情,春节档院线票房惨淡,徐峥的《囧妈》突然改为线上收看,开了中国电影业先河,也给了传统电影行业当头一棒。教育培训行业同样全力向线上转型,电商、短视频、游戏、知识付费、线上办公软件等迎来流量高峰。每一个行业都应该思考,有没有可能把线下的消费场景搬到线上。
服务业基于新技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此次疫情,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公司迅速开发出大数据寻人、查找附近发热门诊、线上就诊等服务,这些都有可能在疫情过后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传统零售业遭受重创,人们对盒马、每日优鲜等新零售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未来,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兴起,与新零售相关的各种配送平台、上门服务平台、同城物流等都有机会崛起。
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大提速。富士康已经在深圳、成都、郑州、太原等地运行了6座熄灯工厂,包括精密机构件加工工厂、智能刀具加工工厂、精密组装、测试及包装工厂等。这些熄灯工厂人力节省了88%,效率提升了2.5倍,在疫情面前,它最大的优势是不用担心工人不能及时返工。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发展,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可以预见,这次疫情将大大缩短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将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也将发生质变,智能工厂、熄灯工厂普及步伐加快,这将是“中国制造”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疫情过后,人们会形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和认知,必然带来相关产业和行业加快调整,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企业就能迎来新一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