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难关到底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0-11-10 07:28:44

前段时间,蚂蚁上市几乎成为科技圈最受人瞩目的事情,就连平时对股票一点也没兴趣的人都开始等着抢购蚂蚁的股票,毕竟支付宝也算是改变人们生活的“功臣”,大众对蚂蚁有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多家券商对其市值进行了测算都是超过2万亿,将成为A股最大规模的一次IPO,正在大家翘首期待这只A股巨大的“蚂蚁”,谁也没想到在上市的过程中半路却出现了“程咬金”。
伴随着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在主要负责人被监管约谈之后,上交所、港交所相继宣布暂缓蚂蚁集团IPO。这场全球最大的IPO盛宴被按下了暂停键。就是因为这个事件,蚂蚁的市值一夜之间蒸发掉了6000亿,一夜之间,蚂蚁从天堂坠落。
做出暂缓决定的上交所表示:“近日,发生你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你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你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被“暂缓”上市之后,业界保守估计蚂蚁重新上市的时间要被推迟半年左右。这些年来一直意气风发的蚂蚁集团,遇到了一道难关,这次的难关对蚂蚁来说有多难?
事关成败的联合贷
做大规模,控制好风险,借贷业务就是金融行业里最挣钱的业务。蚂蚁集团的花呗和借呗产品,实质上就是借贷业务。做借贷业务,需要牌照,需要用于放贷的资金,需要有风控能力。蚂蚁集团有一流的技术,因此有很好的风控能力。
蚂蚁集团解决资金问题,最开始用的是发行ABS的方式。
花呗和借呗在重庆起步的时候,公司本金只有30亿,用2倍杠杆向银行借贷60亿,就有了90亿本金,再按照2.3倍杠杆放贷,90亿就变成了200亿。蚂蚁再把这200亿打包成ABS资产,在资本市场进行循环融资,循环40次,蚂蚁就有了3000亿资金。正是早期政府的一路绿灯,才有了蚂蚁集团今天的资产规模。
现在蚂蚁规模越来越大,监管层开始担心ABS底层资产质量的问题,出台了现金贷新政,蚂蚁在交易所发行ABS一度受阻。作为蚂蚁金服主要营收来源的借呗业务,不得不走上去杠杆之路,近几年借呗ABS发行量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蚂蚁金服一方面进一步向金融机构开放,大力推广联合贷款(助贷)模式,另一方面则通过旗下网商银行的网商贷,承接了部分借呗业务需求。蚂蚁金服的商业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市场预期基于数据和技术的服务费用将成为其核心营收来源。
监管的担忧对于蚂蚁的考验
这些年来,通过这种联合贷款的模式,蚂蚁集团挣了很多钱。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种联合贷款的模式存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数据风控模式,四大行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了巨大贡献,风控能力经历了历史的考验,而蚂蚁金服成立时间短,并未经受过较长经济周期的考验,倘若出现大量贷款风险,将波及银行资金的安全。而银行资金来自于亿万百姓,背后是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的问题; 
其次银行长期作为蚂蚁金服的资金方,核心业务外包,获客与风控能力逐渐衰落,久而久之将危及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便是杠杆问题,蚂蚁集团大量联合贷的背后,是小贷牌照,小贷牌照只有两三倍左右的杠杆率。在联合贷的模式下,蚂蚁只出1%-2%的资金,其他资金由银行等机构来出,实际上大大突破了小贷公司的杠杆率,比银行的杠杆率都要高出很多。这里面既有金融风险问题,也有既定规则之下的公平竞争的问题。
蚂蚁的难关,难在哪儿,有多难?
蚂蚁上市并不是没有希望了,上市并没有被取消,只不过是延后而已。蚂蚁动了银行的“蛋糕”,对蚂蚁进行严格监管也是必然的,只要蚂蚁积极配合监管,那么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情。监管越严格,消费者的利益越可以得到保障。
蚂蚁要继续上市的话,需要满足监管要求。补充资本金,从而达到联合贷的出资比例上调。现在对于蚂蚁集团真正难的是在杠杆率约束之下,怎么维持蚂蚁集团的财务增长能力,毕竟借贷业务提供了最主要的盈利来源。
下一步蚂蚁通过什么样的新模式实在盈利的增长才是最大的难题,理财、保险等新业务能否成为拉动蚂蚁发展的新增长极,将考验蚂蚁的处理能力。
此外蚂蚁还需要重新恢复与监管体系的关系。此前马云不惜得罪外资股东,拆毁支付宝的VIE构架,来确保支付宝拿到牌照,得到监管的信任。如今经过一番风波后,蚂蚁应该思考如何融入监管,在监管体系内继续发展壮大,毕竟监管不是空空的佩剑。
 

版权所有:潍坊市新经济研究会 鲁ICP备19062799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云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