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工作情况
数字山东自2018年正式提出后,工作中注重加强系统谋划,出台《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就数字山东建设作出全面部署,配套制定《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山东省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初步搭建起数字山东建设的“四梁八柱”。同时,实施数字山东标准提升工程,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将工作中形成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转化为标准,目前已发布地方标准235项、工程标准18项,正在制修订地方标准156项、工程标准29项。
数字政府建设方面。一是组织开展“统云”“并网”“聚数”三大攻坚行动,“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四个一重点任务攻坚,政务云、网集约化水平,数据汇聚力度及共享开放水平等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已实现汇聚数据200多亿条,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发布数据36.3亿余条。二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次办好”, “爱山东”接入服务事项超过1.6万项,注册用户突破4800万,省市两级前30位高频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掌上办”,电子证照已归集531类证照、2.8亿条数据,基本实现存量证照数据“应归尽归”,其中,身份证电子信息、电子营业执照实现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应用,194类证照实现“亮证即用”。三是推进网上办公,全省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实现各市各部门全接入,“山东通”移动办公应用全面推开,各类公文均可实现“无纸化”上传下达。建成全省统一的非涉密视频会议系统,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提高了各级各部门的组会能力和会议效率,保障各类重要会议5100余场次、7200多小时、50万人次。启动建设全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成数据驱动型的新版融资服务平台、一体化智慧畜牧大数据监测分析系统。
数字社会构建方面。建立全国首套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省级地方标准,组织开展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将13个设区市、35个县(市、区)纳入试点范围,引领推动全省面上工作开展。各试点市县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先后打造智慧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600余个。组织开展“数聚赋能”行动,加快推进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各级各部门打造了义务教育入学“零跑腿”、医保电子凭证“一码通刷”、养老待遇资格“静默认证”等一大批智慧应用。
数字经济培育方面。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扎实开展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和平台建设,评选出两批共50个省级示范园区和成长型园区和27个入库园区,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15个大数据产业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实施数字经济“万人百企”培育活动,支持省级园区孵化100个左右创业团队,为园区免费培训2万名左右技术工人。搭建全国区域性、综合性大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流通、融合创新。
同时,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网、云、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市政、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全省建成公共数据中心131个、标准机架14.6万个。积极推动5G在数字经济等产业园区率先落地应用,全省建成开通5G基站5.1万个。12个市实现主城区NB-IoT(窄带物联网)全覆盖。全省建成智能充电设施6.48万个。
二、“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十四五”期间,数字山东建设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数字强省建设这个总目标,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构建数字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数字生态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数字中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一是打造泛在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云”方面,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布局,统筹推动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推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协同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算力强大、算法领先,云平台覆盖各行各业的云服务体系。“网”方面,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窄带物联网,推动5G网络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和县级以上城区、重点中心镇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功能性覆盖,实现网络宽带迭代升级;工业互联网渗透到所有工业门类,着力建设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高水平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端”方面,部署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基于5G的车联网试点,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基本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
二是建设整体高效的数字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场景牵引、数据驱动、智能高效,加快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获取的便捷化、均等化和普惠性。全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水平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企业和群众找政府办事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只进一窗,“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成为常态,政务服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打造“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全面推动数据创新应用,统筹构建省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做大做强全省公共数据底座,搭建一批“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公共数据服务中台,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全面夯实数字化基础支撑,实施数字政府“强基工程”,重点优化政务云节点布局,提升政务云服务层级,建设泛在、柔性、智慧的新型政务网络,为数字政府迭代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构建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着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城乡发展智慧化,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生态体系。开展智慧社区(村居)建设突破行动,打通智慧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深度开发教育、医疗、交通、养老、文旅等各类便民应用,推进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信息处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扁平化、精准化,加快实现双向互动、多方协作、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市场化配置。
四是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坚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着力打造“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数字产业生态。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动数据流通交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服务,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