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风投成败录:全面分析“地方政府+新能源车企”组合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21-09-16 03:37:35

2018年,上海市政府与特斯拉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车企由此诞生。
2020年,合肥市投资蔚来汽车70亿元,李斌把蔚来总部迁到了合肥。
2020年9月,广州某国企提供 40 亿人民币融资以支持小鹏汽车加速拓展业务,小鹏汽车在广州开发区形成涵盖投资、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链条落地。
2021年7月,零跑汽车Pre-IPO轮融资宣告完成,杭州市政府参投30亿元。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表示:“零跑有信心,成为杭州的数字经济新名片。”
2021年9月,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小米汽车最终落地北京亦庄。
……
显然,“地方政府+新能源车企”的组合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通例。
问题来了,这种发展模式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如果行得通,那么哪个城市和哪家车企能够笑到最后?
01 新能源汽车产业地图 & 城市排位赛
从2014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开始进入腾飞期,产量逐年递增。令人震惊的是,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非但没有减产,反而达到了惊人的136.6万辆。
这136.6万辆新能源汽车,到底是由哪些省市生产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做了一张产量分布图。
整体来看,经济发达程度与新能源汽车产量成正比,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产量最高,最落后的青藏高原几乎为零。
但也有反常的地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北京市居然只生产了18994辆;新兴城市合肥的产量竟然超过天津、成都、武汉、重庆等副省级城市;而三线小城市柳州更神奇却造出了18.7万辆(宏光MINI是全国销量冠军),总量排名全国第二。
数量很重要,质量更重要。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厂商的未来。
根据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研发总部位于北京的品牌有5家,上海有4家,江西有2家,武汉有2家,重庆有2家,安徽2家,浙江2家,深圳1家。
也就是说,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技术来看,北京和上海的优势最明显,深圳、重庆、武汉也不容小觑。
除了生产环节,我们还要关注市场需求。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连续三年超过100万辆,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
从城市分布来看,上海独占鳌头,北京、深圳和广州销量都超过了5万辆,天津、杭州、成都、郑州、重庆、柳州、海口和长沙在第三档次(2万辆到5万辆之间)。
小小的柳州居然进入全国销量前十名,主要是因为柳州盛产新能源汽车,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以上数据来看,在这场“新能源汽车之都”争霸赛中,上海、深圳、广州、合肥和柳州的状态最好,而网红城市成都、西安、武汉、长沙表现不如人意。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不是各地政府,而是新能源车企。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0年总销量超过4万辆的新能源车企依次是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长城汽车、蔚来汽车、奇瑞汽车。
你有没有发现,这八个新能源车企和前面说的五个城市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比亚迪汽车的总部在深圳,上汽通用五菱的总部在柳州,特斯拉在上海,上汽乘用车在上海,广汽埃安的总部在广州,蔚来汽车的总部在合肥,奇瑞汽车的总部在安徽(合肥和芜湖)。
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会集中出现“城市+车企”的组合呢?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新能源车企。汽车行业是制造业的龙头,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增长,还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是地方政府引进企业中的“香饽饽”。而传统车企们格局基本已经确定,异军突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让各地方政府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希望。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也需要地方政府。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直言,“以前看别人造车觉得100亿太夸张,现在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地方政府不仅能帮新能源车企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在土地、人才、配套和市场方面提供资源。
02 “城市+车企”的成功案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一些“城市+车企”的成功案例,比如“上海+特斯拉”、“合肥+蔚来”、“深圳+比亚迪”。
1、上海+特斯拉
很多人都记得这个名场面,2020年1月7日,马斯克在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跳起了“脱衣舞”,以此表达对上海市政府的感谢。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公司在合作之前有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特斯拉超级工厂差一点就被广州南沙区抢走了……
在2015年的博鳌论坛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将长期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并会在3年内在中国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以实现本土化生产。”
此话一出,中国各地政府纷纷向马斯克抛出了橄榄枝,大家都想抱特斯拉的大腿。而特斯拉公司最看好的地块是广州市南山区,因为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
当时,南沙区希望引进的电动汽车厂将研发、运营等部门全部或者部分设在本地,但是特斯拉的计划是只设生产工厂,而非自主研发部分。
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上海临港新片区趁虚而入,给特斯拉送来超级大礼包:
——同意让特斯拉100%独资控股(此前的外国车企最多只能占股50%)
——划了1290亩土地供他们使用,租期是50年
——租金只有市场价的十分之一(相当于白送)
——提供了100亿年利率只有3.9%的贷款(比存款利率还低)
不过,上海市政府也提出了三大“对赌”条件:
——要求特斯拉在5年内完成对上海超级工厂140多亿元的投资
——同时还必须在2023年后每年纳税22.3亿以上
——三年内完成配件国产化率100%
2018年7月,马斯克最终选择了上海。在上海市政府的帮助下,特斯拉上海工厂创造了一个奇迹:当年开工,当年生产,当年上市,当年交付。2019年,上海市政府还给特斯拉提供了约6亿元的特殊补助。
好在,特斯拉没有辜负上海市政府的一片苦心。特斯拉2020年在中国销量为14.38万辆,其中上海生产的Model 3占94%。另外,特斯拉还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部分核心技术可能会移到上海。
但特斯拉毕竟是外企,马斯克做人做事又不太稳重,在今年4月出现了形象危机,对上海超级工厂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了对冲这种风险,上海市政府也留了后手。
一方面全力支持上汽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要什么就给什么。为了帮助上汽集团招揽新能源汽车人才,上海市政府拿出了最宝贵的资源——上海户口。
另一方面也在强化和民营车企的合作。2020年9月,威马汽车宣布完成了总额100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由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领投。2021年2月2日,理想汽车宣布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2、合肥+蔚来
说到政府投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有名的案例应该是“合肥+蔚来”。
2019年,蔚来遭遇了ES8自燃、电池召回、股价暴跌、大幅裁员等连环打击,全年净亏损同比增长17.2%至113亿元。创始人李斌坦言:公司能否持续经营仍存在很大疑问。
当时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大佬们都不看好蔚来,李斌只能找地方政府或国企帮忙。李斌跑了大半个中国后,终于“勾搭”上了浙江湖州吴兴区政府和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亦庄国投”)。
2019年5月,蔚来汽车与亦庄国投签订了框架协议。根据此协议,蔚来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新的实体“蔚来中国”,并向“蔚来中国”注入特定的业务和资产,亦庄国投将通过其指定的投资公司或联合其他投资方对“蔚来中国以现金方式出资人民币100亿元,以获取持有“蔚来中国“的非控股股东权益。
不过框架协议签订后,双方合作项目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据媒体报道,一位亦庄国投内部人士称:“我们不投了。”
另外一个放蔚来鸽子的是湖州市吴兴区政府。
2019年10月15日,据“科创板日报”报道,蔚来在与湖州市吴兴区洽谈一笔超过50亿元的融资合作。与这笔融资配套的是,蔚来将有一个20万辆年产能的工厂落户吴兴区。
但是第二天(10月16日),官方就辟谣了。吴兴区政府新闻办有关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表示:“(与蔚来)洽谈过,无意向性协议。鉴于评估风险过大,已停止进一步洽谈”。
正当蔚来创始人李斌快要绝望时,白衣骑士——合肥市政府闪亮登场。
2020年2月25日,合肥市政府与蔚来汽车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4月29日,蔚来汽车宣布,与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投资蔚来中国的最终协议,并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蔚来中国总部入驻达成协议。
根据最终投资协议,战略投资者将向蔚来中国的法律主体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
在合肥市政府的帮助下,蔚来汽车度过了生死难关,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月度销量屡创新高,盈利预期越来越强,股价翻了几十倍。
投桃报李,李斌将蔚来的总部迁到了合肥,并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也拉到了合肥。由此,合肥市政府的那笔投资获得了十多倍的浮盈收益,并喊出了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
但这项合作还有一定的隐患,因为处于舆论旋涡中的蔚来汽车的销量并不稳定。所以合肥市也在投资其他新能源车企,比如零跑汽车、奇瑞新能源、江淮大众新能源。
2017年,奇瑞汽车斥资30亿元建设新能源工厂,生产线就在合肥市巢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2021年年初,合肥市与零跑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肥市将提供2亿元的资金支持,零跑汽车将在合肥建设第二工厂。
据安徽网报道,位于合肥的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一期将于今年投入使用。
3、深圳+比亚迪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一定都得学上海和合肥的“筑巢引凤”模式,也可以扶持本地车企转战新能源赛道。这条路走得最好的是“深圳+比亚迪”。
虽然比亚迪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深圳市政府一直把它当“亲儿子”来养。
在比亚迪发展初期,因为缺乏不动产而被银行拒贷。于是,深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家担保公司,为比亚迪这样的民营企业做担保。这才让比亚迪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2009年,深圳市政府就向比亚迪公司采购了100辆电动出租车。这可是比亚迪的第一张电动车订单。如果没有深圳市政府“带头吃螃蟹”,比亚迪的新能源项目可能就要腹死胎中。
如今,深圳大街上的出租车和公交车,基本上都是比亚迪生产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深圳的部分警车上也有“BYD”标志。
此外,深圳市政府还在推广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加入了一些特别关照比亚迪的条款,意在鼓励深圳市民购买比亚迪电动车,让比亚迪统领深圳街头。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曾说过:“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比亚迪也成就了深圳,圆了一千多万深圳人的汽车梦,还为深圳的蓝天白云做出了贡献。
在比亚迪的带动下,深圳市分别实现了公交车全面电动化、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和纯电动泥头车规模化和商业化运营。截至2020年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8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上海+特斯拉”、“合肥+蔚来”、“深圳+比亚迪”以外,“广州+广汽埃安”、“上海+上汽新能源”、“合肥+奇瑞新能源”、“柳州+五菱新能源”等案例也取得了双赢共进的效果。
03 “城市+车企”的惨败项目
比起这些成功案例,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高调开局却惨淡收尾的项目,它们浪费了政府资金、国有土地和市场资源,给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市民群众带来了麻烦。
1、江苏如皋三连倒:陆地方舟、康迪、赛麟
江苏如皋是长三角地区一座普通县级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2020年GDP只有1100多亿。你别看它小,但是野心却非常大, 早在2009就提出了要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支柱性产业。
不得不说,如皋市的办事效率真是高,第二年就引进了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陆地方舟。当年10月28日,陆地方舟的第一批新能源混合动力客车就下线了。
2012年,如皋被江苏省经信委确定为江苏省唯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如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开始高歌猛进。
2013年11月,康迪电动汽车项目落户如皋,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万台套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规模。
2014年,如皋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组长是时任市长陈晓东,副组长是市委常委、时任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马金华。
2016年,赛麟汽车项目落户如皋。当时赛麟汽车负责人王晓麟画了一个超级大饼: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中高端SUV 15万辆,轿车15万辆,Mycar电动车8万辆的生产能力,总产值1580亿元,利税110亿元。
2017年,如皋市提出宏伟目标:到 “十三五”期末,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达80万辆、产值超千亿元。
2019年7月,赛麟汽车耗资2亿元在北京鸟巢搞了一场超级气派的发布会,拉了美国明星杰森·斯坦森和中国流量明星吴某凡来撑场面。
但是,如皋市押注的这三个项目都是泡沫,一吹就破。
自2017年以来,康迪集团及其子公司发生了多起拖欠供应商货款被诉事件,并且股权被质押及冻结。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康迪江苏项目整改。
2020年6月,平安银行总行在阿里拍卖网上发布了一则《关于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的债权转让》显示,由于陆地方舟至今还欠平安银行本金1.123亿元,利息125.7万元,无法还款,目前公司已经停产。由于追不回钱,平安银行正在把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24%股权和28万多平方米的工业用地转让。
与此同时,虚假繁荣的赛麟汽车也走向了穷途末路。2020年4月27日,赛麟公司前法务经理乔宇东在一封公开举报信中称,王晓麟涉嫌虚假技术出资、贪污巨额国资,将成本价5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的技术分别作价55亿元和11亿元入股江苏赛麟,导致数十亿元国资流失。
2020年7月2日,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布通报,宣布江苏赛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江苏赛麟”)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王晓麟涉嫌犯罪,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也已受理。
2020年8月,如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建军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赛麟事件留下的教训表面上看是如皋的,但不仅仅是如皋的,“给国家一个警示,周边区县要借鉴,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借鉴:不能一窝蜂全部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对一些公司的资质,要进行更严格的审核。”
2、浙江湖州:乐视熄火、游侠停摆、蔚来折戟
与如皋一样,浙江湖州也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情有独钟,总是选错投资标的。
2016年12月28日,乐视汽车生态产业园在湖州市如约开工。在开工仪式上,乐视超级汽车总裁兼COO张海亮表示“建成之后将实现40万辆的总产能”,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俊伟表示“当前湖州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智能汽车产业链”。
现实很快就打脸了,2017年7月初乐视老总贾跃亭逃亡美国,湖州的乐视汽车项目随即停工。
乐视汽车项目的失败,并没有挫伤湖州市的积极性。2017年4月19日,湖州市吴兴区政府与游侠汽车正式签署《游侠汽车·湖州超级工厂建设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在游侠汽车超级工厂、新能源产业基金、智能汽车小镇等方面的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2018年4月3日,项目开工仪式正式启动。按照当时游侠汽车对外公布的建设计划,项目预计在2018年年底完成,同时将在2019年二季度进行大规模生产,实现上市交付。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19年3月游侠汽车项目就停工了,施工现场没有工人,只剩下一名保安和一条狗留守。
连续两个新能源汽车项目都败北后,湖州市政府变得非常小心谨慎了,就像连续碰到两个渣男的美女一样。但是,谨慎过头了也不好,可能会错过优质男青年。所以,湖州市就放弃了蔚来汽车项目。
除了如皋和湖州以外,南京、南阳、铜陵、鄂尔多斯、九江等城市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栽过跟斗。
2017年,拜腾汽车工厂落户南京。2018年,拜腾汽车获得江苏“一带一路”投资基金的投资,并被《南京日报》捧为“独角兽”。今年7月,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拜腾汽车的关联公司)被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裁定破产。
04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最佳CP
看完以上案例就会明白,地方政府和新能源在合作之前有一个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和谈婚论嫁一样,先要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对象。
对地方政府来说,什么样的车企最好呢?要有核心技术,要有靠谱的管理团队,要有较强的营销推广能力,要有自我造血能力,最好是把研发、生产和运营部门都搬过来(广州南沙区和特斯拉没谈拢的重要原因)。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什么样的城市最好呢?要有便利的交通,要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当地要有充足的人才(小米选择北京的重要原因),要有一定的产业配套,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最好能提供资金支持(财政补助、国资入股或低息贷款)。
如果双方都觉得条件OK就可以领证,但不能保证婚后幸福。其实大部分“地方政府+新能源车企”组合都会不欢而散,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会被市场淘汰,也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做新能源之都。
结合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计划,对“十四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占比将达到20%左右。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30万辆。
而总产能为3661万辆,国内总需求量为530万辆,两者相差五六倍。如果所有省份都开足马力生产新能源汽车,不要说中国,哪怕是整个地球都消化不了。
也就是说,2025年之前,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到底哪些“城市+车企”组合才能笑到最后呢?
我心目中的金婚组合是“上海+特斯拉”、“深圳+比亚迪”。上海和深圳都是经济超级发达的一线城市,能够为两家企业最好的营商环境。特斯拉和比亚迪都是新能源行业的先锋和领跑者,研发水平、管理能力、生产效率和营销水平都很强,可以帮助上海和深圳成为“中国新能源之都”。
我心目中的银婚组合是“合肥+蔚来”、“广州+广汽埃安”、“上海+上汽新能源”、“柳州+五菱新能源”。这四家新能源车企都有较强的实力,但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陷。
“合肥+蔚来”组合的优势和隐忧,我都说过了,不再赘述。
广汽埃安和上汽新能源高度相似,都是从世界500强企业中萌生出来的新项目,都得到了一线城市和大银行的鼎力支持,都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当然也有缺点,两者都是国企,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柳州+五菱新能源”是比较另类的组合,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抓住了中低收入者的需求,主打价格便宜、体积小巧、功能实用的产品,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匹黑马。而柳州市政府也分外珍惜这张城市名片,甚至由一把手出面为宏光MINI做代言。

版权所有:潍坊市新经济研究会 鲁ICP备19062799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云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