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国民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尤其对商场、实体店、影院、餐饮、旅游、线下培训等行业冲击较大。而为预防和控制疫情蔓延,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避免病毒扩散传播,给这个鼠年春节带来更多的冷清。国务院推迟春节假期、企事业单位轮流值守,也让不少企业蒙受了损失。疫情下的中国企业,压力重重,这不由引发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
在这种特殊的情势下,全国民众都担忧中国经济的走向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事实上从历次疫情看,影响经济是暂时的、短期的,比如2003年非典并没有使中国经济下滑。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近日表示,当下疫情的影响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和成效,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是比2003年“非典”时期明显增强的。
事实上,在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即便足不出户,也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与消费。疫情之下,数字经济正成为保障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经济这些年进步的体现,更是经济活力最好的展示。虽然一些实体企业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经营效益下滑,但电商、短视频、游戏、知识付费、线上教育等行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变得更加火爆。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消费成为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消费持续保有动力的关键力量。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消费在此次疫情中的特殊角色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受疫情影响也更加深刻。
办公防疫软件系统未来将展现不可限量的新前景。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大面积疫情发生时,只要解决好了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转问题,构建有效的疫情防控体系,就能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生活工作秩序,实现灵敏高效的反映疫情信息。这次疫情对于医疗防控体系是重大考验,“非典”时期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并不完善,而如今,防疫系统数字化程度大大提高。浙江在1月27日就上线了由阿里巴巴技术团队搭建的“新型肺炎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率先实现数字化防疫,彻底告别“填表防疫”。紧接着,湖北、湖南、贵州、河南、天津、江苏、河北等28个省市已陆续合作阿里巴巴搭建“数字防疫系统”,全面铺开数字化疫情防控。在技术手段的帮助下,疫情拐点会尽快甚至提早到来。
电商平台扮演弥合消费供需重要角色。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严管严控,人们减少了外出活动物品的采购,生活用品等改为了线上采购,电商平台借助渠道优势积极平衡供需。防疫物资供应方面,各电商平台积极拓展货源。生鲜货品供应方面,线下餐饮行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囤积大量生鲜食材;而消费者对于生鲜物品的需求亟须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以即时配送为特点的前置仓电商平台打通了消费供需渠道,这些便捷优势在抗击“非典”时期是没有的。
严管严控催生“无人与人接触”数字经济消费新场景。为了减少交叉传播感染,全国上下同心协力严管严控,减少外出,娱乐游玩等。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服务型机器人、无人超市、AR试衣、无人机配送等场景开始探索商用可能。多家医院、酒店尝试用机器人实现“ 无接触”配送需求。集成无人驾驶技术的机器人,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阻断“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链条,降低了临床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线上办公、医疗、教育模式大范围推广。工信部曾发出“居家能办公,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产”的倡议。在居家隔离期间,为满足办公、医疗、教育等必要民生需求,线上协同办公、远程诊疗、网络教育等模式获得大范围推广。
2月3日开工当天,超过1000万企业、约2亿人在钉钉上进行办公、举行视频会议;开工几天内,已有超过200万的企业组织在线进行健康信息管理,近1亿人每天通过阿里钉钉健康打卡功能向单位“报平安”,为企业精准复工提供重要依据;在线教育则更是呈现燎原之势,广东、河南、山西、山东、湖北等 20 多个省份的 220 多个教育局加入阿里钉钉 “在家上课” 计划,覆盖超过 2 万所中小学、1200 万学生,各地有线电视也陆续开通远程教学直播。可以看到,钉钉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的火热,为稳住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疫情之下的新业态必将影响未来新的工作、生活、学习。同时,疫情期间被暂时压抑了的消费、投资等需求在未来将得以释放,这些需求也将通过数字经济得到满足,并反作用于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价值的数字经济上,为中国经济的反弹增加额外动力。
布局数字经济有效地抵消疫情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承担起经济发展之外的社会责任。疫情一定会被战胜,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对此我们坚信不疑。我们也应该看到,数字经济新业态将成为新动能,将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